欢迎进入hth华体会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123-4567

浙江举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绍兴专场)

发布时间:2022-08-03 07:45:41

  原标题:11月30日浙江举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绍兴专场)

  11月30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绍兴专场)打造靓丽“绍兴风景” 率先走出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邀请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绍兴专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请他们围绕“打造靓丽绍兴风景 率先走出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作介绍,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绍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成果。首先,我代表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和500多万绍兴人民,向广大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绍兴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在浙江工作期间,非常关心和重视绍兴发展,曾27次到绍兴考察调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鼓励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些都成为绍兴发展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人民牢记习的殷殷期望和谆谆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坚实迈进,交出了一张靓丽的“小康答卷”。

  这张答卷里,记录了绍兴经济综合实力步步攀升的辉煌历程。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660亿元,连续迈过4000亿元、5000亿元两个大关,今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69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528亿元,增长96.3%;出口从1686亿元提升到2251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比例达到13.1;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有进,位列“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31位。

  这张答卷里,记录了绍兴人民生活水平层层提升的巨大变迁。2012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超过2500亿元,有效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万元、1.8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6.4万元、3.6万元,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8位和第5位,收入倍差从2.08下降到1.77。

  这张答卷里,记录了绍兴工作争先创优满满收获的荣誉勋章。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夺得“平安金鼎”,成为全省唯一“无废城市”建设全国试点,获批中国(绍兴)跨境电商综试区、绍兴综合保税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以及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万亩千亿”平台,被命名为“东亚文化之都”。一张张硬核名片让这座城市更有知名度、更具竞争力,在2019年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位列全国第6位。

  随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即将顺利实现,随着浙江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绍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为率先走出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积蓄了强大动能。这张来之不易的“小康答卷”,凝聚着绍兴人民的忠诚、智慧、创造、奋斗和坚毅。

  这张答卷的背后,是绍兴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实现产业破茧重生。这些年来,我们牢记习对绍兴提出的“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要求,保持定力念好“两业经”。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内生性增长、一手抓外生性增长,一手抓旧动能修复、一手抓新动能壮大,坚决打破“坛坛罐罐”,接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1.0、2.0版,分层分类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完成全市所有336家印染企业、299家化工企业的整治提升;把281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4个,将4个国家级平台和9个省级平台整合为9个高能级战略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腾笼换鸟”工作获得全省“八连冠”,绍兴经济更具韧性和活力。2012年以来,市场主体从30.3万个增加到60万个,高新企业达到1346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4800家,上市公司突破到82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

  这张答卷的背后,是绍兴人民以区域统筹的理念和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这些年来,我们牢记习对绍兴提出的“自觉、主动地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坚持不懈唱好“双城计”。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实现由“一市一区”向“一市三区”的历史性转变;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四大”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设立绍兴滨海新区、镜湖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以“一线城市”标准开发建设新城,以“世遗标准”保护利用古城,以“五星3A”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体系日益完善,城市品质能级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前列,绍兴城市更有“江南风”和“国际范”。2012年以来,绍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86平方公里扩展到38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60.3%提高到68.4%;全市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吸引集聚了374名国家和省引才计划人才,以及超过10万人的高校在校学生。

  这张答卷的背后,是绍兴人民以守正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打造文化文明高地。这些年来,我们牢记习对绍兴提出的“把历史文化名城这篇文章做好”的要求,守正创新提升“软实力”。把“历史+人文”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建设绍兴文创大走廊和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坚持“文商旅”融合发展,建成了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引进了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打造了一批重大文化平台,举办了一批重大文化活动,形成了“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为群众提供了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绍兴文化更富历史魅力和时代风采。2012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成了文化中心、奥体中心、名人馆、大禹纪念馆、阳明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14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

  这张答卷的背后,是绍兴人民以高度自觉的行动和担当,守护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年来,我们牢记习对绍兴提出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全域提升绘好“美丽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标本兼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域推进“大花园”“大景区”建设,出台《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统筹实施碧水、蓝天、净土、清废等行动,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保护治理成果,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绍兴山水更显颜值之美和气质之美。2012年以来,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到90.1%,三类以上水质断面达到100%,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从55.2逐年上升到86.1。

  这张答卷的背后,是绍兴人民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共建共创美好生活。这些年来,我们牢记习对绍兴提出的“要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政绩观”要求,齐心协力建设“幸福园”。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扩面,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帮扶重点群体、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稳步提高民生水平,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绍兴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和共生共融。2012年以来,我市连续7年保持区、县(市)平安创建“满堂红”,基本消除集体经济年总收入3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农户现象。

  绍兴发展的实践和成果,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八八战略”的无穷思想魅力、强大实践力量和历久弥新时代价值,更加深刻认识到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我们将从历史经验和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市域先行之路,为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更大贡献。

  绍兴连续8年获得浙江省“腾笼换鸟”工作考核先进,在推动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迈进中,绍兴有什么目标路径?谢谢。

  绍兴这几年来“腾笼换鸟”工作一直在认真抓,认真推进,“两业经”越念越熟练,走出了一条向制造业强市迈进的新路径,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将给绍兴的产业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引爆点”。我们也将抓住机遇推进现代集群制造,率先走出一条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主要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的迭代升级。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大力推进“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计划,深化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形成现代纺织、集成电路、现代医药等10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和新材料、人工智能、数字5G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形成100家以上引领型、示范性、标志性行业标杆企业,100个以上引擎性、战略性、支撑性重大制造业项目,打造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二是加快全产业链发展。以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为导向,在产业链环节植入创意、设计、研发、信息、营销、品牌、人才等要素,实施一大批强链补链项目,打造一批“链主型”企业。比如我们集成电路里面引进了豪威科技、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头部企业”,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加快完善促进体系。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重点完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现代集群制造促进体系,做到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产业峰会、一个产业创新平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专业的产业促进和服务团队。产业生态,包括产业内部的生态,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产业集群的共生共荣。创新生态,主要是建平台、引人才,实现“十联动”。与此同时,注重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也就是产业、城市、文化和人的融合发展,这都是一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从而形成集群制造的良好环境。我就回答这些。

  当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绍兴作为挑起杭州、宁波两大“金箩筐”的“金扁担”,想问一下有何考虑?具体将做些什么?谢谢。

  谢谢提问的记者。近年来,绍兴坚持“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导向,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制定了《杭绍甬一体化绍兴行动计划》,围绕打造杭州都市区杭绍主中心这样一个目标,明确了杭绍甬一体化12项标志性工程,实现了杭绍台高速绍兴段的开通,绍兴城际线成功对接杭甬,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中环绍兴段等项目顺利推进,应该说杭绍甬一体化、同城化渐入佳境。刚才记者问到如何做到“金扁担”?我想最关键的是要“用力气”。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区,深入推进杭绍甬等同城化”,也为我们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绍兴实际,重点在“三带一高地”上用力气、求突破,为唱好杭甬“双城记”贡献绍兴的力量。

  一是助力做强大湾区产业带。杭绍甬三地同处杭州湾的南翼,是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绍兴滨海新区是构建大湾区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我们正在致力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与杭州左右呼应;加快构筑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与宁波新材料产业互补联动;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刚才马书记也介绍了,我们将为全省乃至长三角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绍兴“芯”的力量。进入“十四五”,我们将深入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集中精力在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3个“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力争培育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率先走出一条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为做强大湾区产业带用力气、求突破。

  二是合力构筑杭绍甬城市群。进入“十四五”,我们将坚定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通过与周边城市持续的能量交换、联动发展,进一步增强杭州都市区、杭绍主中心和杭绍甬关键节点的影响力,为杭绍甬同城化用力气、求突破。

  三是融入提升大走廊创新带。杭绍甬区域是我省最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拥有杭州城西、G60等科创大走廊。进入“十四五”,我们将全力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的建设,与杭甬一起,加快建设大湾区联动创新共同体,为做优大湾区创新带用力气、求突破。

  四是致力打造文化发展高地。“历史+人文”是绍兴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支撑。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长三角最具文化标识度城市,实施了一大批古城有机更新项目,成功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黄酒节、水陆国际“双马”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进入“十四五”,我们将进一步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金名片”,高标准的建设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浙东大运河文化带等文化标志性的成果,与杭甬共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用力气、求突破。谢谢。

  绍兴在今年的“东亚文化之都”评选中终审得分名列第一,请问绍兴是如何推动文化的守正创新,实现文化绍兴的升级的?谢谢。

  谢谢记者。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今年刚刚公布的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中,与绍兴相关的就多达7项。习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称赞“绍兴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要求我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一直以来,我们牢记的嘱托,努力擦亮“文化绍兴”这张金字招牌。

  一是规划体系日益健全。我们制定了绍兴文创大走廊发展规划,也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形成了绍兴文创大走廊、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组成的“”型文态空间结构。二是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刚才马书记也介绍了,比如投资500亿元的鉴湖未来城、投资300亿元的黄酒小镇、投资300亿元的古城市群项目,以及投资50亿元的华强方特系列节目都相继的签约或者动工,这些项目为今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三是城市形象逐步体现。我们借助新媒体效应,点燃了一批绕行文化的燃点、爆点。特别是今年刚才记者提到的“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绍兴以第1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这次也是对我们擦亮这张文化“金名片”的最大肯定。

  进入新时代,我们将自觉担负起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责任使命,把文化资源厚度转化为文化发展高度,努力打造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高地。一是在坚定自信中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关键是加快建设“一廊三带”,重塑城市文化体系,从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二是在守正创新中重现古城昔日风采。我们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全面加强古城保护利用,深入实施古城群综合保护工程,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三是在融合发展中打造文化产业高地。我们将深入推进文商旅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传统经典、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演艺等重点产业,打造更多具有绍兴印记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绍兴、喜欢绍兴、爱上绍兴。谢谢记者。

  绍兴作为全省唯一的“无废城市”全国试点,这些年来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五周年,这一理念已成为绍兴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推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去年,我们被列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这个试点可谓是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挑战性非常强,压力也是非常大。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我们“无废城市”试点的方案得到了国家部委好评,今年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在绍兴召开,对我们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我们也是以“无废”城市创建,以及其他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落实来践行习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我们在工作当中主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一是建体系。把“优化自然生态体系”作为绍兴城市“四个体系”建设战略重点之一,也就是产业体系、城市体系、文化体系和自然生态体系,作为“四个体系”之一,确立了“三生三宜”目标,“三生”就是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宜”就是宜居、宜业、宜游。建立推进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体系、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

  二是抓整治。坚持全形态、全链条、全市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千万工程”、“五星3A”,立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无废城市”建设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走在全省前列。像近年我们空气质量优良度的改善率在长三角各城市当中位居第一名,正在形成全域大花园的局面。

  三是重利用。在水、气等环境明显好转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固废的处置和利用上,积极打造全国“无废城市”,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比如把印染污泥、建筑废物“变废为宝”,走出了一个资源化利用的路子。在设施、技术、产业、企业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像城投集团已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就是以工程建设为主体,“两翼”就是资源化利用和信息化技术,都发展得比较好。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据我所知,绍兴已经将人才强市、创新强市确定为首位战略。接下来,绍兴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上,有哪些考虑和打算?谢谢。

  谢谢记者。绍兴作为名士之乡以及产业大市,我们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强市的首位战略,全力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打造更具标识性的创新型平台体系。我们将充分发挥绍兴科创大走廊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镜湖、滨海、鉴湖三大科技城,以及六大区级平台,全力打造高端引领的新增长极。同时,加强与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走廊的合作,助力建设环杭州湾区域创新共同体。

  二是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聚焦“双十双百”产业集群,实施“一个产业一个创新综合体”的建设行动,做精做优新材料省实验室、现代纺织省创新中心,谋划建设集成电路省实验室、鉴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载体,为提高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是构建更具活跃度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入推进新昌全面创新改革2.0版本,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区。同时,要大力实施人才新政3.0版本,建全人才房票、医疗保健、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水平。

  总而言之,通过平台、产业、生态三方面的用力,来提高科技的创新能力,为绍兴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谢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请问在教育、医疗、平安等民生领域,绍兴是如何回应群众关切、补齐短板推动均衡发展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的要求,既抓“高水平”,更抓“全面”,既抓“优势”,更抓“短板”,让全市人民更好地共享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成果。绍兴的城乡发展均衡度、区域发展均衡度都走在前列,刚才我也介绍了绍兴城乡居民收入的情况,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差远远小于我们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从三个方面努力实践:

  一是坚持“保基本”。我们始终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任何情况下都绝不挤占民生支出。特别是大力推进“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农户现象。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同时,更加注重把资金集中到群众反映强烈、愿望迫切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民生实事我们都是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来确定,最后由人代会全体代表来表决,使民生事业更加均衡、更高质量。

  二是实现“高水平”。在抓好全面、均衡、普惠的基础上,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抓内部提升,二抓外部引进,积极引入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机构,与我们开展合作共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包括我们在一些文化设施,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一大批博物馆都在规划建设之中,有的已经投入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高校数量从6所增加到11所,居全省第3位;医院从40所增加到89所;图书馆藏书量从293万册增加到644万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1,绍兴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三是守护“大平安”。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枫桥式”系列创建,加快建设以“基层治理四平台”、县镇两级矛调中心等数字化治理平台,探索实施“情指行一体化”等重大改革。挖掘运用绍兴优秀历史文化蕴含的治理理念,广泛推行村规民约、乡贤回归等治理方式,像诸暨市通过村规民约,规定宴请标准,解决了老百姓由于“要面子”搞大操大办的陋习;乡贤回归,我们不光是人才的回归、技术的回归,特别是这两年重大项目的回归形势非常好。我们也成功夺得“平安金鼎”,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显著,连续4年零2个月保持“零非访”,今年前三季度,据第三方测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在99%以上。

  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披荆斩棘、成果丰硕;展望未来的路,我们信心百倍、整装待发。在新阶段新征程上,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承担起省委袁书记对我们绍兴提出的“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这一重大使命,这是刚刚闭幕的省委全会上袁书记对我们提出的。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也就是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率先走出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高效循环之路,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率先走出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的整体智治之路,努力再创绍兴发展新辉煌,为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绍兴,经常到绍兴走走看看,共同参与和见证绍兴发展,共同创造和分享美好生活。谢谢大家。